综合新闻 | 2021-04-26 | 阅读量:302
2021年4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江桂斌应邀做客第284期南科大讲堂,在图书馆111报告厅为我校师生带来以“环境污染与健康”为主题的报告。本期大讲堂由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杨新主持。
江桂斌作报告
江桂斌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学资环学院院长、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环境学院院长、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报告会现场
江桂斌在讲座中围绕新型污染物深入浅出地解释了环境污染与健康的关系和研究方法。从环境污染(如大气、水、土)造成的健康危害、环境污染物研究的发展过程、筛选和发现的方法、以及其毒理和健康危害四个方面,介绍了环境污染物——尤其是新型污染物造成的健康危害和解决方法。
江桂斌指出,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9年我国成年人主要慢性病发病率(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和慢阻肺)相比于2012年显著升高。除此之外,2000年到2015年我国人群中部分癌症发病趋势,尤其是乳腺癌和甲状腺癌直线上升。与此同时,研究表明大气污染造成的全球死亡风险高于水污染和职业风险暴露。他还介绍了生态毒理学中对种群造成危害的典型污染物,如双氯芬酸在20世纪90年代造成印度、巴基斯坦秃鹫的数量直线下降。6DDP与臭氧起反应形成6DDP-醌,造成成年大马哈鱼死亡等。
随后江桂斌介绍了控制污染物的研究手段及方法。化学污染物一般分为常规污染物、PPCPs、室内与大气污染物、持久性污染物(POPs)等。其中持久性污染物总量仅占2%但危害效果却极大。江桂斌介绍了其主持的持续15年之久的我国前三个POPs 973项目,揭示了POPs的迁移传输、毒性和健康效应,提出发现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方向:首先通过物理化学性质筛选可能具有毒性、不易降解的污染物,随后通过质量守恒推测出可能存在的新型化合物,接着通过效应污染物的识别判定危害和毒性(ED3)。这些方法使POPs的研究由逐一化合物发现向效应导向的高通量筛选发展,由偶然性的个别发现向系统的规律性发现迈进。
江桂斌还介绍了“典型污染物的环境暴露与健康危害机制”专项的研究策略:检测外暴露与内暴露发现污染物;明确污染物的毒性效应;识别分子间相互作用;揭示健康危害形成机制,通过方法机理先行、典型区域导向、预防控制为主的方法解决环境暴露与健康危害的问题。
本次讲座还吸引了深圳生态环境局、环境监测中心站、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同行前来聆听,现场听众踊跃提问,江桂斌一一耐心解答。
供稿: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